到更细分的市场上,掘金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的关键转型,当传统家轿和SUV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寻求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所有品牌的生死命题。
于是,一场围绕细分市场的“圈地运动”悄然兴起,并迅速演变为行业主战场。
从硬派越野的“方盒子”热潮,到高端MPV的“移动行宫”,再到性能车的“电动咆哮”,车企们不再满足于在红海中搏杀,而是凭借对消费需求的深度洞察和技术变革的精准把握,纷纷驶向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新蓝海”。
这不仅是产品矩阵的简单扩充,更是一场关于品牌向上、技术落地和用户思维的战略重构。
硬派越野的“破圈”之路
曾几何时,硬派越野车是极小众的市场领域,是帕杰罗、陆地巡洋舰、牧马人等少数外资车型的专属舞台,它们以其非承载式车身、强大的四驱系统和极高的机械可靠性,服务于工程勘探、野外作业等专业场景以及少数硬核越野爱好者。
它们形象粗犷、油耗高昂、驾乘体验不佳,与主流消费群体格格不入。然而,这一固有认知在近两年被彻底颠覆。大街小巷,造型方正、风格硬朗的“方盒子”车型陡然增多,它们不再是纯粹的野外工具,而是化身为都市潮品,承载着年轻人对远方、自由和个性化的向往。

图片来源:坦克品牌
这一市场现象的引爆,坦克品牌堪称首功之臣。
长城汽车凭借其对细分市场的敏锐嗅觉,将坦克从WEY品牌中独立出来,精准切入了“可城可野”的空白地带。坦克300凭借其复古硬朗的设计、远超传统越野车的豪华与科技配置,以及相对亲民的价格,一举击穿了硬派越野与城市SUV之间的壁垒。它告诉市场:硬派越野车不仅可以跋山涉水,也能舒适地用于日常通勤,更能成为彰显车主品味的时尚符号。坦克300的一炮而红,不仅让坦克品牌迅速站稳脚跟,更彻底激活了整个硬派越野细分市场,证明了其巨大的商业化潜力。
不仅坦克品牌的产品阵容越来越庞大,其他不少中国品牌也闻风而动,开启了硬派越野的“全民狂欢”。

图片来源:北京越野
北京越野在持续深化BJ40系列,并推出了“轻越野”车型BJ30;比亚迪仰望则以“易四方”四电机独立驱动和原地掉头等功能,将自主硬派越野的天花板推向了百万级的市场高度,树立了高端新能源硬派的标杆;比亚迪的方程豹,随着钛系列的推出,也在个性化越野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奇瑞捷途品牌在旅行者车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也开始以更贴近大众的价格和同样硬派的造型,持续增强着品牌的越野“范儿”,不久前新推出的产品——捷途纵横系列的首车纵横G700,更是已经成功完成了横渡长江的壮举。此外,靠着军车基因征战越野车市场的东风猛士,显然也找对了“戏路”,猛士917、猛士817等产品,都在持续丰富着国内越野车市场的新选项。
而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新能源技术的赋能。
传统硬派越野车为人诟病的高油耗问题,在混动和纯电技术下得到极大缓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如坦克400 Hi4-T、方程豹豹5 DMO等,既能提供不错的低扭输出和脱困能力,又能在城市工况下实现纯电行驶,极大降低了使用成本。纯电平台走下的越野车型,带来了更精准、快速且强大的扭矩矢量控制能力,实现了传统机械结构难以企及的越野性能。
新能源技术不仅解决了硬派越野的“阿喀琉斯之踵”,更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性能上限和智能化体验,使其从“油老虎”进化为“科技猛兽”。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消费心理变迁。
在城市化进程趋于饱和的今天,久居都市的年轻人渴望逃离樊笼,拥抱自然,社交媒体上蓬勃发展的露营、徒步、自驾游文化便是明证。硬派越野车,作为一种强大的心理代偿工具,即便多数时间行驶于铺装路面,但其赋予车主的“随时可以出发去远方”的能力感和自由感,对不少“一生不羁爱自由”的年轻消费者而言,都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可以这么说,当前的国内越野市场,本质上销售的其实都不是越野能力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和一种情感价值的认同。车企们开拓的,正是一个由技术革新和消费升级共同催生的,兼具了功能性与情感性的全新蓝海。
高端MPV重构家庭的“第二空间”
与硬派越野的“破圈”相似,国内的MPV市场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形象重塑。
过去,高端MPV市场几乎被别克GL8、丰田埃尔法、丰田威尔法等产品所垄断。其中别克GL8牢牢把控着商务接待的细分市场,成为企业和机构的标配;而埃尔法等产品则凭借其明星光环和进口身份,塑造了顶级豪华MPV的符号,成为高端商务和富裕家庭的“社交名片”。
它们的共同点是,浓厚的商务属性使其与普通家庭消费者之间,先天就隔着一层无形的隔膜。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别克
然而,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家庭用户对于车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从A点到B点”的移动,而是追求更宽敞、更舒适、更智能的“移动生活空间”。传统的6/7座SUV在空间利用率和第三排的实用性上,往往难以满足这种高品质的需求。正是这一痛点,为高端MPV,特别是新能源MPV的爆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岚图梦想家、腾势D9、极氪009等车型的相继登场,吹响了自主品牌冲击高端MPV市场的号角。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作为突破口。插电混动和纯电动力总成,为MPV带来了更强的平顺性与静谧性,这是提升驾乘高级感的基石。更重要的是,纯电平台带来的“得房率”优势也被发挥到了极致——更短的前后悬、更长的轴距、纯平的地板,为车内更丰富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可能。

图片来源:腾势
于是,我们也看到了一场关于家庭“第二空间”的军备竞赛。
极氪009的悬浮座椅、星空顶、巨大的车载电视;理想MEGA遵循水滴造型带来的超低风阻和颠覆性的内部空间布局;传祺M8宗师系列的中国风豪华内饰……这些车型无不将重点放在了第二排座椅的奢华体验、全车的智能座舱交互以及健康环保材料的应用上。它们的目标,是将MPV打造成一个集休息、娱乐、办公于一体的“移动会客厅”或“家庭的延伸”。

图片来源:极氪
冰箱、彩电、大沙发不再是调侃,而是精准击中目标用户需求的标配。
一众自主品牌对高端MPV市场的开拓,反映出的是当前中国车企对新消费趋势的挖掘能力。正是国内车企持续对“家庭消费”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度挖掘,才最终成就了当前国内高端MPV市场的持续繁荣。
与硬派越野的“向外探索”不同,高端MPV满足的是“向内安适”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关乎的是对家人呵护,以及对更高出行品质的全面要求。
当一款MPV能够提供媲美头等舱的座椅、纯净的空气、丰富的娱乐系统和一个随时可以开线上会议或让孩子看动画片的安静环境时,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自主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消费心态的转变,凭借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和体系化的成本控制优势,在曾被合资与进口品牌把持的高端MPV市场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并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向上突破。腾势D9等越来越多的自主MPV车型,在销量上陆续开始呈现出对GL8的压倒性优势,便是这一战略成功的最佳佐证。
性能车的“电动化革命”
最后,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性能车市场,这也是一个开始被越来越多汽车品牌关注到的新兴蓝海市场,正经历着自主品牌的破局和传统车企性能部门的转型阵痛。
长期以来,性能车市场,一直都被认为是欧洲车企,特别是德系品牌的“后花园”。奔驰的AMG、宝马的M Power、奥迪的RS,以及大众的R系列等,以其深厚的赛道底蕴、精妙的机械调校和令人沉醉的声浪,定义了燃油时代性能车的标准。它们不仅是技术的象征,更是品牌图腾,承载着无数车迷的信仰。
然而,当电动化的浪潮席卷而至,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正面临着来自“新世界”力量的猛烈冲击。
电动化技术为性能车的实现路径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捷径。
电动机瞬时输出最大扭矩的特性,让燃油发动机需要拉高转速才能获得的澎湃动力变得唾手可得。因此,我们看到了小米SU7 ultra、极氪001 FR、仰望U7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性能电动车的涌现,这些综合马力普遍超越1000匹的新车,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了远超同价位燃油性能车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让“三秒俱乐部”甚至“两秒俱乐部”的门槛大幅降低。
这种“性能平权”现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性能车以排量、缸数和复杂机械结构构筑的价值体系。
中国自主品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将高性能作为品牌向上的重要支点,直接开始对标传统的超豪华品牌,而且在不少核心性能上,都已经犹有过之。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消费者心中快速建立起“高科技、高性能”的全新品牌认知。
面对电动化的汹汹来势,传统品牌的性能部门,都面临着不小的冲击。
它们此前引以为傲的V8、V6发动机的轰鸣,多档位变速箱的精妙齿比匹配,以及复杂的机械四驱系统等,在电动机的降维打击下,核心技术优势都被快速稀释了。
如何破解呢?一方面,不少外资品牌开始向国内引入旗下的高性能系列产品,期待能抢占一波国内性能车市场的份额。现代的高性能车——N系列,2023年起就开始通过官方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丰田在国内发布了运动品牌GR,日产汽车则在2025年的日产中国40周年庆典上宣布,正积极筹备将性能车型Z NISMO引入中国市场,预计明年就能和中国消费者见面。
另一方面,一些外资品牌也在积极的寻求自己旗下的性能车品牌,和国内市场上的电动化大势尽快融合。
不过,要如何在一台安静的电动车身上,传承和表达AMG的“一人一机”理念或M Power的“纯粹驾驶乐趣”,成为大家都必须要解答的世纪难题。
我们看到,一些传统品牌已经开始行动。现代在2024年引入了IONIQ 5 N纯电车型,宝马推出了i4 M50等产品,保时捷的Taycan Turbo S也已经成功地将电动性能与保时捷的操控基因相结合,福特Mustang Mach-E开启了电动野马的时代。
然而,这种转型绝非易事。它们都需要平衡庞大的燃油性能车用户群体的情感诉求与电动化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外,在电动性能车的赛道上,它们与特斯拉、中国的一系列“新势力”品牌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某些领域(如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等)已然落后。
他们曾经所谓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电力这条新的“江河”冲刷、重塑。
而且必须要说明的是,性能车市场的开拓,其意义远不止于销售几台高性能车,这更是品牌技术的“试金石”和“宣传队”。一款成功的性能车,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品牌的美誉度和科技感,反哺其主流车型的市场表现。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进军性能车领域,是技术自信的体现,是打破“廉价、低质”刻板印象、与国际巨头正面较量的关键一步。这场由电动化引发的性能革命,正在重塑性能车的定义,也将重新划分市场的话语权。
小结
硬派越野、高端MPV、性能车,这三个看似平行的细分市场,其蓬勃兴起的背后,贯穿着一条共同的主线:在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今天,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已难以维系增长,车企必须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
无论是满足用户对“诗和远方”的情感渴求,亦或是对家庭“移动空间”的品质升级,还是对极致驾控体验的科技平权,其本质都是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精准捕捉与高效满足。
当然,这场细分市场的开拓浪潮,是挑战,更是机遇。它考验着车企的技术储备、市场洞察力、品牌塑造能力和战略定力。比如说,在硬派越野市场,竞争已从造型设计向内核的可靠性与独特的越野科技以及越野文化圈层深化;在高端MPV市场,竞争的焦点也从堆砌配置向真正的空间创新和体验升级转移;在性能车市场,单纯的直线加速优势将很快成为过去时,下一阶段的竞争,或许也将在满足底盘调校、操控乐趣等传统“痛点”之外,开始更多的以电动时代独有的性能表达方式展开。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不再有“通吃”的王者,而是会涌现出更多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的专家型品牌。成功的车企,必然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持续引领消费趋势,并能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在细分市场中建立起坚固护壁垒的品牌。
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新蓝海”开拓史,才刚刚拉开序幕,而最终的赢家,必将属于那些最懂用户、最具创新精神的弄潮儿。
欢欢@盖世汽车供应链
悠悠@盖世汽车
豆豆@盖世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