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压缩供应商账期至47天,汽车行业账期顽疾真要破解了?


8月25日,奇瑞集团对外发布消息,8月22日至23日,工信部来到奇瑞汽车调研生产经营、反对非理性竞争相关工作情况。
图为调研座谈会现场
在此次调研中,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重点介绍了企业在供应链付款优化方面的实践——在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奇瑞认真落实国家及相关部委要求,坚决优化供应链付款,通过“四大组合拳”兑现高效支付:
以账期规范化将“≤60天账期”固化为统一硬性规定;
以执行全链化推进各部门高效协同,畅通全链条审核体系;
以审批数字化实现全流程在线化操作;
以预付款机制化对中小企业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破解前期生产启动资金不足问题。
奇瑞透露,通过实施“四大组合拳”,集团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切实缓解了供应商资金压力,促进供应链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平台收录近500条奇瑞控股供应商信息,详见:autodata.gasgoo.com)。
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多举措落实60天账期承诺
奇瑞的积极行动,并非孤立存在的行业案例,而是当前车企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回溯今年6月,国务院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落地,全国17家重点车企迅速响应,纷纷公开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拉开了行业规范供应链付款秩序的序幕。为了推动承诺从“纸面”走向“落地”,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为供应商提供了直接反馈问题的渠道,也对车企的执行情况形成了有效监督。
近日,随着60天已过,车企账期承诺情况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盖世汽车注意到,近日,工信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工信微报”发布了一篇名为“车企承诺60天支付账期,进展怎样?”的文章。内容中公开点名表扬了一汽集团、广汽集团和赛力斯集团,三家车企的执行情况。
具体来看,为落实“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中国一汽组建财务、供应链、法务跨部门专项工作组,从流程到监督形成闭环管理。在落实账期承诺中,中国一汽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专项支持。2025年6月起,对经认定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全部执行100%现金支付,改变此前“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的混合支付模式。
广汽集团除统一的60天账期外,还针对原材料生产周期长、资金占比大、短期内资金紧张的供应商,建立协商机制,将支付周期压缩至30天以内或预付货款,以缓解其资金压力。
按照广汽集团的说法,自成立至今,其始终将现金转账作为主要结算方式。尽管从2023年起,引入了由广汽集团贴息的银行承兑方式,但截至目前,通过该方式结算的占比仅为5%左右。且据透露,对于银行承兑,广汽承担全额贴息,对供应商而言,选择银行承兑和现金转账没有区别。
赛力斯在行业内首创“厂中厂”模式,从空间布局和流程重构入手,为60天账期的顺畅执行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据悉,所谓“厂中厂”模式,是将合作伙伴的产线集聚到赛力斯超级工厂中。这种“嵌入式”布局让零部件从生产到装配的距离缩短至数百米。该模式减少了中间流程,降低了运输费用,在缩短结算周期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商的库存,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被工信部点名表扬的企业外,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新势力车企也在7月相继推进账期调整工作。
7月下旬,理想汽车表示,公司已于7月中旬完成对所有直采供应商的账期调整,合同账期为60天,按月度支付,每月有两次统一支付期。在结算形式上,绝大部分采用电汇,仅有少量使用银行承兑。
同样在7月,有媒体报道称,其从小鹏汽车供应链方面获得了一份来自小鹏汽车的通知邮件。邮件显示,小鹏汽车宣布将原本的付款周期统一调整为60天内。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随后确认了这一消息,称“经过近一个月的内部反复讨论,小鹏制定了账期调整和执行的相关步骤,并在最近开始推动向前。”
图片来源:@XP-何小鹏 微博截图
无论是奇瑞的“四大组合拳”,还是一汽、广汽、赛力斯等企业的差异化实践,这些车企的积极行动都得到了工信部的高度评价,也为行业树立了正面标杆。
行业账期执行现两极分化,车企需主动构建健康供应链生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行业内60天账期执行不佳的车企可能仍占多数,盖世汽车近期开展的一项调研便揭示了这一现状。此次调研共收集到近200份有效反馈,涉及汽车紧固件、汽车电子、汽车玻璃、车身内外饰、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底盘系统等多个细分领域的供应商。
从调研数据来看,超六成供应商表示,截至目前尚未与合作车企签署明确约定“60天账期”的补充协议或新合同;仅有三成供应商透露,仅与个别车企客户签署了相关协议或合同。这意味着,大部分车企的“60天账期”承诺仍停留在口头或公开声明层面,尚未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条款,供应商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在少数已签署相关协议的供应商中,“变相延长账期”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供应商表示近60天内曾遭遇车企变相延长账期的情况。
从奇瑞等企业的主动破局,到一些车企的执行滞后,当前车企在60天账期承诺上的“两极分化”,折射出行业供应链生态建设的复杂性。
对车企而言,缩短账期、优化付款流程或许会在短期内增加自身的资金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供应商合作信心的关键举措——只有让供应商能够安心生产、无后顾之忧,车企才能获得更优质的零部件供应,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反之,若车企一味通过变相延长账期、转嫁成本等方式“压榨”供应商,不仅会破坏双方的合作信任,还可能导致供应商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正常供货,最终影响车企自身的生产节奏。
随着工信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供应商维权意识的逐步提升,未来行业对车企账期承诺的执行要求必将更加严格。
对于尚未落实账期承诺的车企而言,与其被动应对监管,不如主动向奇瑞、一汽、广汽等企业学习,从制度、流程、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将“60天账期”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健康、稳定、协同发展的供应链生态,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