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自主品牌要更加重视设计质量问题

自主品牌要更加重视设计质量问题

盖世汽车网 2009-04-07 16:51:05
分享

“质量”新观念

盖世汽车网:质量常常被理解为生产质量,但J.D.Power最近发布的2008年中国新车初始质量调研(Initial Quality Study, IQS)把质量分成了两大类:生产质量和设计质量。你们的设计质量是指什么?

梅松林:我们的调研问卷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现在用的是第三版本,第三版本和第二版本的很大不同就是讲了很多设计质量的问题,把质量清楚地分成两部分:生产质量和设计质量。

为什么会做这种变化?因为我们经常到现场去采访用户,问“你的车产品质量出现了哪些问题?”很多情况下,他不会告诉你哪个地方工作不正常了,而是会告诉你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这个座椅设计得太低了,我们个子比较高,不是很方便”,“方向盘的材料看起来太廉价了,不是真皮的”,“前灯设计太难看了”,等等。随着产品生产质量的不断改进,那种因缺陷导致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少了,消费者的抱怨在向设计方面的问题集中。

盖世汽车网:假如一个消费者他买的就是低价车,也会要求这么多吗?

梅松林:消费者的期望值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不是说你买的便宜,你不应该期望这么多,不是那样的。消费者的想法永远是对的。如果很大一部分低价车消费者都说这个车100%要配空调,那厂家就应该给他配空调,这是市场进入代价。

盖世汽车网:像有些车在碰撞试验中得的星级很低,这种情况算设计质量方面的问题吗?

梅松林:属于安全性能问题。我们有一个产品魅力指数(APPEAL)调研考察产品的总体性能,其中有专门探讨安全的。

盖世汽车网:那这个质量调研里没有特别地讲安全?

梅松林:没有特别讲安全,但是很多问题比如刹车系统是否灵敏,雨刮器是否正常工作,窗户是不是容易起雾,除霜、除雾的效果怎么样,等等,都是和安全相关的。

盖世汽车网:这些也放在你们对设计质量的考察里面了?

梅松林:与安全相关的问题或者是生产质量或设计质量问题。

日系车凭什么质量排名最高

盖世汽车网:这个调研也显示“日本品牌在中国新车质量排名调研中表现优异,六个细分市场中共夺得五项桂冠”,为什么是日本品牌表现最好?

梅松林:J.D.Power从2000年就开始在中国做调研,九年来都是这个情况。J.D. Power 2000到2004年都没有公布结果,只是和厂家分享。2005年开始公布结果,日本品牌排名较高,公布以后,媒体、少数的网友反应很强烈,但我们对结果很有信心,因为这是用户的声音。然后2006年还是这样子的情况,市场上的质疑声音就少了。2007、2008年情况还是一样,基本上现在大家的认同度也非常高了。我们调研的数据、评价来自于用户,他们的评价最厉害,因为他们买了车,根据自己用车过程的使用体验、碰到的问题来进行回答,这样的数据是真实和可靠的。

与质量相对应的,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日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路上升。虽然今年市场发展速度突然减慢,一些日资企业没有达到年初的目标,但总体来说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强劲的。

盖世汽车网:你们这份报告主要反映新车购买之后2-6个月内遇到的质量问题。那用车三四年之后的质量问题呢?也是日系车企表现最好吗?

@@page@@

梅松林:除了IQS,我们在美国还有一个耐久性或可靠性调研(Vehicle Dependability Study, VDS),考察车的长期质量。不过这个调研目前还有在中国开展。质量的提升有一个逻辑的过程,首先应该把初期质量做好,车主买车后开始几个月就不要出问题。我们说,开始的几个月是蜜月期,如果车在蜜月期出问题,会严重影响对品牌的印象,这点很重要。蜜月期过了以后,我们还有耐久性和产品魅力指数方面的调研。所以有三个阶段:第一步把初期质量做好,第二步可靠性,第三步产品魅力质量。

总体来看,中国很多品牌包括自主品牌还处在做初期质量这个阶段。我们也不排除在适当的时候把耐久性调研引进来,现在初始质量比较好的厂家,也想看一下他们的产品在中国的可靠性怎么样,有这种需求。

从我们在美国进行的耐久性调研来看,日本车的排名也较高。日本品牌之所以在美国市场很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车辆使用了几年以后,残余值还很高,所以它的二手车也很受消费者信赖。

盖世汽车网:单看IQS,日本汽车品牌在美国和中国的初始质量调查结果一致吗?

梅松林:比较一致。如果单纯看PP100的分数(每100辆车的问题数),在中国的分数稍微高一点点。不过同一个品牌,通常在中国的PP100分数比美国高。总体来说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PP100分数要比美国高很多。这并不是说在中国销售的产品质量差,可能是中国的消费者期望值比较高,比较挑剔。

盖世汽车网:日本车质量做得这么好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他们在精益方面做得很好,您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吗?

梅松林: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这和车企造车理念有关:你是追求质量好,还是追求动力性能、操控性能好,还是追求外观式样,或是追求成本低。我相信日本的品牌在质量、性能、成本还有外观内饰方面都统一得非常好。质量第一的理念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

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也经历过一个不被认可的阶段。七、八十年代,他们到美国市场去,大家都认为日本车就是价格便宜,质量大家信不过。他们一直想证明给全世界看,他们把质量放在最高的位置,不断努力,后来得到了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认可。韩国车,现在也在不断地努力,也在逐渐被美国、欧洲市场,包括亚洲市场认可。将来中国的品牌也会走这条路,把货真价实的质量扎扎实实做出来,征服成熟市场。我相信中国的企业会有那么一天的。中国自主品牌需要多一些工程师的特质,少一些商人的经营思路。

中国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特点

盖世汽车网:调研也显示,今年以来,中国汽车的整体质量略微下滑,这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梅松林:原因很多,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来看,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首先从各个细分市场来看,价格下降了,质量也下降了,成本和质量之间,我相信是一对矛盾,很难统一起来。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大家都勒紧腰带了,价格对消费者很重要,这个时候对于厂家来说,为了完成自己年初定的任务,还得降低价格,这样给他们的生产成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能是这方面需要做一些折中吧。

第二方面,由于市场的品牌、车型数量越来越多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消费者期望值也在不断的上升,水涨船高一样的,消费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挑剔。

@@page@@

盖世汽车网:中国的消费者对质量的理解,除了期望值更高,还有什么其他的变化?

梅松林:中国的消费者对噪音特别敏感,我们每年调查都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和噪音和振动相关的,这是华人市场的一个共性。相比印度,印度产品质量不像中国市场这么好,因为他们低端车市场份额占的非常高,但是他们抱怨噪音、振动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多。另外,中国消费者对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什么配置都要有,实际上很多的功能都用不到。

盖世汽车网:中国市场新车越来越多,上市速度越来越快,一些车可能还没完全准备好就匆忙上市。这是不是也是导致整体质量下滑的原因?

梅松林:今年上市的新车很多,不排除有这种原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厂家提前新车上市计划,用新产品来抵抗市场的压力。不过我想新车上市的速度,今年不一定比去年快,这几年以来,每年的新车上市都很多。有可能是这个原因,也有可能不是这个原因,我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持做这个判断。

质量下降和上升最明显的细分市场

盖世汽车网:报告还提到了一点:平均价格涨幅在8%以上的细分市场,新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平均价格比去年下降了8%以上的细分市场,新车质量下降。能举例说明分别是哪些细分市场吗?

梅松林:高档紧凑型车这个细分市场(雨燕、羚羊、威乐、威姿、奇瑞A1、QQ6、菲亚特派力奥等,除了QQ6有足够样本以外,大多数车型都没有足够样本,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细分市场),新车价格下降了,质量随之下降。因为价格下降带来了成本压力,可能负面影响到了质量。

SUV市场,平均价格上升了,质量也上升了。为什么价格上升?我想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新上市的车,相对来说它的定位比较高,价格比较高,质量也比较好。第二方面可能是因为同一个车型,下面有不同的车系,高价车系因为质量比较好,更好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导致了市场价格也上升了。中国的SUV市场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合资品牌的车型像CR-V、途胜、狮跑,它们质量相对比较好,价格也比较贵,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另一类就是中国自主品牌占主导的低端的车,他们的价格非常低,但价格低不一定市场份额就能扩大。相反的,是价格高的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市场份额在不断的扩大。所以说低价战略不一定有效。

自主品牌改进质量要从源头做起

盖世汽车网:近几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质量表现有什么变化趋势?

梅松林:明显在提升。但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因为汽车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产品,是集成技术,相关的产业链非常长,跟设计公司和材料供应商等等都是相关的,不是一个整车厂家想提升就能够轻易提升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盖世汽车网:他们要提高产品质量,应该怎么来做?

梅松林: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提升,把质量这个理念带到上游的设计研发、零部件采购方面,对供应商的质量要求要更严,还要把供应商更紧密地融合到自己整个的产品开发系统中来,在制造的流程、设备、技术方面都要改进。在车子出厂之前做更严格的检查,上市以后,跟顾客沟通,使顾客对这个产品的配置有更好的理解。

要更快地缩小同国际品牌的差距,唯一的办法是加快改进的速度,缩短改进的周期,完善质量提升系统,从市场上多渠道地更快收集质量方面的信息,更快地改进。改进的层面不能只停留在一个零配件或者是制造过程,可能很多的问题是和设计相关的,更重要的是把问题的根源找到。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