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七要来了!汽车尾气后处理千亿级赛道爆发在即
继国六标准全面落地后,国七排放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进程在2025年显著提速。盖世汽车获悉,华泰证券最新发布的行业研报指出,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00亿元,成为环保产业链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赛道之一。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排放总量看,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等移动源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超过900万吨。
在“双碳”战略和大气污染防治双重压力下,尾气治理已成为政策重点。国七标准作为下一阶段排放标准,预计将在现有国六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NOx、颗粒物(PM)及冷启动排放的控制,技术路线或将引入电加热催化器(EHC)、紧耦合SCR系统等新环节,以应对更严苛的排放限值。
华泰证券测算,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单车价值量将较国六提升约50%。以2024年汽车销量为基准,预计国七后处理市场总空间将达1001亿元,其中催化剂、封装及电控系统占比最大,市场空间达843亿元;载体部分市场空间为158亿元。
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00-2014年,国一到国四阶段,主要借鉴欧洲标准,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国内没有成熟的尾气后处理生产制造厂家,基本上是海外品牌垄断市场,国内发动机和主机厂只能高价采购尾气后处理零部件。2017年,国五实行,在国四排放标准基础上升级,降低了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限值。
2020年,国六发布,国六是基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的实际需求,自主构建的一套科学、全面的排放标准体系,相较于欧六排放标准更为严苛,在国五基础上NOx、PM限值削减60%以上,增加了对颗粒数量PN的限制。2025年,国七标准研究和制定进程加快,欧七排放标准正式实施。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国七标准的推进将带动整个尾气治理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具备核心催化剂、电控系统、传感器及封装技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当前,不少本土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