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供应链 > 百度、寒武纪暴涨背后:资本变天,AI价值重

百度、寒武纪暴涨背后:资本变天,AI价值重估?

盖世汽车 苑晶铭 2025-09-24 07:13:29
分享

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常见“新人笑”,罕见“旧人”重开颜。

讲过的资本故事很难再出现引人入胜的跌宕情节,在资本的世界里,往往新的叙事框架更能吸引资金涌入。

然而,能“开好头”的新故事难寻。

当前,除却具身智能等概念股能在股市掀起阵阵涟漪外,还有哪一类别企业能再次牵动资本的情绪呢?

近期股价出现巨大涨幅的两家企业,皆非新人。一个是曾被认为是“没落的互联网企业”,走在转型AI科技十字路口的百度,一个是两年前还被“看生看死”的科技企业——寒武纪。

“宫里的老人”重获资本“宠爱”。

是“冷饭进热锅”?还是厚积终于“爆发”?在百度和寒武纪股价暴涨的背后,隐藏着哪些资本“意图”?究竟是哪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这一切?AI企业将面临何种新价值评估?

两个不那么被看好的“老将新兵”?

对很多企业而言,吃产业红利,或许有一次,两次,但很难有三次。

再一,再二,难再三。

雷军确实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事实却是,像小米一样连续两次踩准互联网和新能源车“东风”的企业,都十分罕见。于是市场里增多了很多被产业红利的风吹拂过后,转型艰难的“过气”产业巨头。

作为和小米同样在互联网产业“发家”的企业,百度的转型曾一度显得十分艰难。

为了能够“脱胎换骨”,百度做了很多。

百度也曾追随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大势,试图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极越汽车,便是百度该战略下的产物。

2021年,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集度汽车,百度的目标是将其多年研发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AI技术落地,打造一款真正的“汽车机器人”。吉利则提供浩瀚(SEA)纯电架构作为整车基础,并负责生产制造。

成立初期的集度汽车自带两家大厂光环,前路似乎一片光明。

该公司2021年便取得诸多进展,包括完成公司注册、提出智能化电子电气架构、进入工程开发阶段等,还与宁德时代等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集度不仅完成A轮融资,还发布了汽车机器人概念车ROBO—01。

2023年,集度项目的主导权从百度转移到了吉利。从“百度造车”变成了“吉利造车,百度供技”。百度从“造车合伙人”角色退居为“技术供应商”。由于汽车生产资质的限制(集度未能独立获得资质)和战略调整,最终量产车型不再使用“集度”品牌,而是发布了全新的“极越”品牌。

原集度汽车首款车型“集度ROBO—01”也更名为“极越01”。极越汽车推出的极越01、极越07等车型,在配置上搭载双NVIDIA DRIVE Orin芯片等先进技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但在2023年下半年,极越就已面临资金困境,极越CEO夏一平曾透露,资金问题不仅给公司运营带来挑战,还引发了管理层之间的矛盾。直到今年年初,极越仍然徘徊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辗转反侧。

也就是说,百度造车这一桩事,暂且搁置。

但这并不十分可怕,百度足以承担这一微小的战略失误。

毕竟从本质上看,极越可以看作是百度应用其AI技术的载体。百度的AI技术仍有用武之地,那便是该公司押注的自动驾驶业务。

但这中间,百度究竟是选择L2还是L4,也曾让市场心生狐疑。

甚至业内曾有传言称,由于百度过渡关注L4级自动驾驶,曾一度失去大客户比亚迪。也有人预测,百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L4上,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遥遥无期,最终会导致其失去“百度地图”和搜索引擎积累的数据资源,“自动驾驶皇甫军校”的光芒即将不复存在,或沦为L2自动驾驶企业的“数据输血库”。

微信图片_20250923171359_57_8.png

图片来源:百度

和百度一样曾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企业还有寒武纪。

寒武纪长期深耕车载芯片领域,寒武纪发起设立的智能车载芯片公司——行歌背后,有包括上汽、蔚来、宁德时代、博世创投等一众汽车行业领先企业的投资。

但谈起AI芯片,鲜少有人能第一时间想起寒武纪这家企业。

此前,寒武纪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向政府提供“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与此同时,这也导致寒武纪过度依赖政府客户,市值和股价暴跌,备受资本市场质疑。

当时,在车载智能芯片这块“大蛋糕”上,寒武纪能分到的份额并不多。

2022年,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英伟达和高通在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中渗透率依然较高。以英伟达为例,据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英伟达全球已有超35家汽车制造商确认将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其中不乏众多国内车企的身影,包括中国汽车厂商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上汽智己、比亚迪、沃尔沃、路特斯等。

就国内车载智能芯片厂商来看,彼时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估值较高,且两者皆有车企作为资深股东助力。比如,地平线的股东包括上汽、广汽、长城、比亚迪等车企;黑芝麻的股东包括小米、蔚来和上汽。

直到2023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寒武纪被爆出裁员;同年7月,寒武纪再被曝裁员。此次裁员以智能驾驶芯片业务行歌科技为“重灾区”。据行歌科技一位前员工透露,该公司软件部分裁员近半,硬件部分只保留少数员工“善后”,且新项目已经暂停,未来或将被放弃。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曾说过:“Intel52岁,AMD51岁,NVIDIA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

从“孩童”成长为青年,寒武纪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

股市“全体起立”,股价“戏剧性”攀升

7月10日,寒武纪股价还在520元徘徊。7月底,市场风向开始变了,芯片板块突然热起来,有几天成交量暴增,寒武纪的走势越来越强,盘中涨停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交易量也开始放大。

8月中旬,寒武纪正式突破1000元大关,股市“全体起立”。

8月27日当天,寒武纪股价持续走强,首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股王”。此后,该公司股价在8月28日上涨到1595.88元/股的高点。

8月28日晚间,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8月28日收盘价相较于7月28日收盘价上涨133.86%,公司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

9月12日下午,寒武纪股价一度上涨近10%,突破1520元,反超贵州茅台,再次坐上“股王”宝座。

同样地,从被认为是“衰落”的互联网企业,到被认为是转型即将成功的AI科技企业,百度也没让资本和市场等太久。

百度称得上是“孤注一掷”,这家公司选择在喧嚣中捂住耳朵,持续投入AI和自动驾驶业务。

目前,百度萝卜快跑业务正在向全球市场拓展。今年6月,盖世汽车注意到,据彭博社报道,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正计划最早于今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推出其萝卜快跑(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8月4日,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表示,将与百度合作,从明年起在欧洲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标志着百度将首次进军欧洲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

目前,萝卜快跑已在全球部署了逾1,000辆自动驾驶汽车(其中大部分在中国)。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萝卜快跑的全球累计订单量已突破1,100万次,超越了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截至5月23日的1,000万次付费订单记录。

9月17日,百度港股股价上涨18%至134港元,创过去两年来最大涨幅。Wind数据显示,百度港股过去20个交易日里股价上涨超50%。

9月18日,百度延续近期强势,盘中再度大涨超5%,报138港元,股价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

彼时,百度集团月内已累涨超54%。一直到9月22日早盘,百度集团股价还一度涨超3%。

多家机构指出,百度的昆仑芯、Robotaxi、数字人等AI业务正逐步释放商业潜力,特别是昆仑芯。

无独有偶,野村发布研报称,百度集团股价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50%,表现远超恒指科技板块的13%升幅,主要受到其芯片设计业务子公司昆仑芯的利好消息推动。

AreteResearch分析师将百度美国存托凭证评级从“出售”上调至“买入”,目标价设为143美元,称其芯片业务潜力大,有望抵消在线广告业务疲软影响。高盛集团分析师报告称,百度最新AI模型文心一言X1.1有“显著进步”,甚至超越深度求索模型。

寒武纪和百度在股市的强势表现,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讨论热情。散户们讨论买进卖出,分析人士们寻求看涨背后的原因。

有支持者说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也有怀疑者说这不过是资金炒作的泡沫。

在这中间,盖世汽车注意到,在AI芯片领域,有一家头部企业接连出现异动。

就是英伟达。

9月15日,盖世汽车注意到,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披露,近日,经初步调查,英伟达公司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

9月15日,英伟达美股盘前直线下挫,跌幅一度扩大至2.4%。

此外,早在7月31日,盖世汽车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官方获悉,为维护中国用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5年7月31日约谈了英伟达公司,要求英伟达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今年4月9日,英伟达为中国特供的“算力阉割版”芯片H20被美国阻止。

随后在9月18日,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同时,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

当地时间9月22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伟达计划向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双方共建大规模数据中心。

受此消息提振,英伟达股价22日大涨3.9%,盘中异动拉升,一度涨超4%,刷新历史新高,最新市值逼近4.5万亿美元。

英伟达在中美市场两大反差性异动,被认为给中国AI芯片厂商提供了机会。

有分析人士表示,国内AI行业或许即将经历一场新的价值重估。

寒武纪和百度昆仑芯、华为昇腾、阿里平头哥、海光DCU等国产AI芯片共同承担起了国产替代的重要任务。

手握“大客户”,推理芯片给机会,“后英伟达时代”来了?

国际投资研究机构伯恩斯坦(Bernstein)在今年7月一份名为《中国AI芯片供需状况》的研报指出,2024年寒武纪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1%,位居第四,在英伟达(66%)、华为昇腾(23%)、AMD(5%)之后。

伯恩斯坦今年8月预估称,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AI芯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AI芯片国产化率将从2023年的17%提升至2027年的55%。百度和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企业,有望受益于这一趋势。

另根据IDC发布的2024年中国GPU市场数据显示,英伟达以70%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出货量达190万片;华为昇腾以23%的销量份额位列第二,出货量为64万片。其余厂商中,昆仑芯出货6.9万片,天数智芯3.8万片,寒武纪2.6万片,沐曦2.4万片,燧原1.3万片,共同构成了国产GPU的主流阵营。

换言之,当英伟达在中国继续被调查,AI行业或许即将经历一次新的产业站位,这是否意味着,国产芯片是否要迎来真正的春天?

那么,为什么股价出现大涨的是寒武纪和百度呢?

究竟是资本选择了两者,还是两者扛起了AI芯片的大旗?

首先看昆仑芯。据悉,2011年,昆仑芯于作为百度内部业务部门成立,最初是为支持百度的搜索业务。该部门于2018年开始研发自研芯片,并在2020年推出首代昆仑芯片。2021年,百度将昆仑芯分拆,并完成首轮融资,估值达20亿美元。

最新消息显示,百度基于“昆仑P800”加速卡的规模化集群已进入新版文心一言的训练试验,并逐步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但百度对此未予置评。

据Alpha外资风向标消息,最近的国内大厂对芯片的相关研讨会上,有人表示昆仑芯P800在字节、腾讯测试表现亮眼,性价比超英伟达1.5倍。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昆仑芯官微发布消息称,公司中标中国移动2025年至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推理型)集中采购项目10亿级订单,其中在“类CUDA生态”标段中,基于昆仑芯的AI服务器产品中标份额第一,其中标包1、标包2中标70%份额,标包3则中标全部份额。

再看寒武纪。回顾寒武纪几次股价涨跌,有资金战队的意味,也有实现盈利的加持,此外,寒武纪又是国内唯一一家已上市的AI芯片企业。

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47.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3亿元,均实现扭亏为盈。

据悉,这是寒武纪自披露2017年财务数据以来,年报和半年报中这一数字首次“由负转正”。

微信图片_20250924034738_71_8.png

图片来源:寒武纪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2024年财报曾披露,其第一大客户占其年度营收总额的79.2%,该客户是公司长期合作伙伴。不过寒武纪公布未披露该客户其他信息。

另外,寒武纪的芯片和服务器价格定价一般低于国内其他AI芯片厂商。

更加重要的是,DeepSeek带来的推理芯片的需求也给国内不少芯片厂商带来很多机会。此前,黄仁勋也曾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侧,英伟达系列的芯片仍然占据主要优势,但是在模型的推理侧,国产芯片已经能够达到和英伟达相当的效果。

尾声:

百度和寒武纪的股价戏剧性攀升,绝非一次简单的“冷饭热炒”。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与技术自主可控大潮下,资本市场深层逻辑的演变。

当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在华面临不确定性时,资本敏锐的嗅觉正在重新探寻本土供应链的深度与韧性。这并非一时炒作,而是市场对“国产替代”这一宏大叙事从概念期步入业绩验证期的提前布局。

百度凭借其在昆仑芯上的突破性订单,证明了其AI技术不仅能支撑自身生态,更具备了向外输出、参与主流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标志着百度从一家“拥有AI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向“以AI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的关键蜕变,其价值正被重新锚定。

而寒武纪的扭亏为盈与股价爆发,则宣告了市场对其“长期投入终见回报”的认可。它证明了在持续的技术深耕与正确的战略调整下,即便是曾备受质疑的“老将”,也能在国产AI芯片的赛道上迎来高光时刻。

这两家企业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趋势:中国AI产业正从对算力“有无”的焦虑,转向对算力“自主、高效、成本最优”的精细化追求。尤其是在大模型应用遍地开花、推理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后英伟达时代”初期,谁能抓住推理侧的成本与生态机遇,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这场股价狂欢的背后,是那只无形的“市场之手”在重新校准AI企业的价值标尺。传统的估值模型正在失效,新的评估体系将更侧重于技术自主性的深度、商业落地能力的广度以及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的不可替代性。AI芯片的春天,或许正伴随着资本的理性与狂热,真正到来。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