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李强总理如是强调。
这一点,与特斯拉展台所呈现的“AI开创可持续的富足时代”的口号高度一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应用馆中,以特斯拉、理想、吉利等为代表的汽车大厂,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通信行业运营商,以及以西门子为代表的企业均重点展示了各行业的最新AI应用方案,直观呈现AI在各产业的实效转化。
“AI+车”:重塑出行场景和产业布局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先行者,特斯拉携带智能电动车Cybertruck、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V4超充桩等最新成果出席这一AI盛会。
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特斯拉具备算力、真实数据和软件的能力。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新增1.6万块H200 GPU,Cortex训练集群的算力达6.7万块H100等效算力。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累计行驶里程超45亿英里(约72亿公里)。
该司表示,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计划2025年在中国、欧洲进一步落地,正在等待监管部门审核。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在美国部分地区,在确保所有安全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特斯拉将面向个人用户开放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无驾驶员监管版)。
与此同时,特斯拉此次展出的人形机器人采用了与特斯拉汽车同源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部分实现了深度的技术融合,在仿真环境中学习,无需额外的真实数据微调,直接将模拟训练的策略部署到真实机器上。据了解,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于今年推出、明年量产,5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
在AI领域同样布局超前的吉利汽车此次携科技生态战略合作伙伴阶跃星辰联合参展,以“全域AI 全域安全”为主题,展示了极氪9X、领克10EM-P、吉利银河A7和M9等全新产品,以及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等“全域AI”技术成果。
同时,其还联手阶跃星辰、千里科技共同发布了面向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可为用户带来更自然、更拟人和更情感化的座舱交互体验。
在AI+汽车方面,吉利已完成了全域AI布局。2025年1月,吉利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不仅将AI广泛应用于架构、动力、底盘、座舱等智能汽车全域,还将AI深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全链路。
目前,智驾域的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动力域的雷神AI电混2.0、底盘域的AI数字底盘、架构域的AI智能架构等吉利全域AI技术成果,均已量产上车。今年四季度,吉利千里浩瀚将落地面向L3的技术架构、云端WM+基座大模型和车端VLA+端到端对抗安全模型,实现AI训练AI、AI检验AI。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指出:吉利在AI领域布局早、发展快、普及广、转变大,不仅是最快实现传统汽车向具身智能发展的企业,也将全力引导 AI 成为人类进步的得力工具。“下一步,吉利将构建出‘快交互+深思考’的技术架构,使AI从执行工具进化为能处理复杂事务的智能管家。届时,吉利的每一款汽车都将成为一个个实体连接点,可以帮助用户连通浩瀚的AI宇宙。吉利也有望从一家车企,转变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
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理想汽车,携旗下家庭科技旗舰MPV——理想MEGA出现在了此次展会上。这款车型搭载了能够自主理解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复杂指令的理想同学智能体。
据了解,理想在2023年年初把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公司的愿景调整为“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了这个愿景,理想一年超过100亿的研发投入,有接近一半是投在了人工智能方面,包括自研基座模型、端到端和VLM(Vision Language Model 视觉语言模型),除了应用在智能驾驶,还有理想同学(智能助手)、智能商业和智能工业。在2024理想 AI Talk 活动直播间中,理想汽车CEO李想强调称:“AI对于理想意味着未来的全部”。
在这场全球AI盛会上,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迎来里程碑事件。大会AI赋能自动驾驶创新发展论坛现场,上海市正式向多家头部企业发放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等成为首批获牌企业。牌照的发放标志着这些企业获准在法规框架下,向公众提供主驾无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宣告上海智慧交通商业化运营迈入实质性新阶段。
“AI+通信”:深度赋能垂直场景
在通信行业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集体亮相,以“实战化AI能力”为核心展示方向,从算力争夺、AI大模型研发、行业应用落地等多维度集中展示头部通信企业“筑基者、赋能者、服务者”的角色和能力。
在行业应用端,三大运营商通过垂直场景的AI智能体验证技术实用性。例如,中国电信展示的“星辰纺织智能体”通过实时调控生产参数,使长三角纺织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长疵检出率超过99%,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方案。
在其背后,是中国电信自主研发国内领先、央企首个“全模态、全自研、全国产”的星辰大模型体系,包含50多个行业大模型和10多个内部大模型,实现了对社会千行百业的精准赋能。
此外,中国电信星辰MaaS平台构建起“算力——模型——数据——工具——应用”全链条AI服务能力,集成超80个行业大模型以及50多个高质量数据集,深度赋能央企AI+场景应用落地。目前在中车集团等10余家央企落地应用,涵盖能源、工业、交通、住建等行业。
例如,展台现场就展示了一台搭载了星辰智能座舱的北汽极狐新车。据介绍,每辆智能汽车平均每月消耗多达50GB的移动流量,为此中国电信为智能汽车提供了专网基础设施,确保车辆联网、升级时顺畅无阻。另外,星辰智能座舱还能与中国电信上亿智慧家庭用户紧密联系,比如家里的灯忘关了,车里就能操作关灯。目前,星辰智能座舱已与北汽、宝马等车厂展开合作。
图源: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在基于信息消费“新三样”(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已形成从硬件到软件、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
据展会现场,AI智能终端以“人”为核心载体,中国移动通过AI眼镜、AI智能手表、AI智能手机等产品,将数字能力延伸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机器人是“家”场景的关键推动力,例如,家庭服务机器人可完成扫地、送餐、安防巡逻等任务,并通过FTTR+存储和感知功能,与“移动爱家”系统联动,实现家庭环境的自适应调节。
智能网联汽车则以“车”场景为核心突破点,中国移动通过AI智能座舱、5G-A通感一体技术,解决了“鬼探头”等道路安全难题。在现场,实车演示了AI语音控制、AI应用智能体等功能,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完成导航、娱乐、办公等操作。此外,AI智能座舱与“移动爱家”“移动云盘”等应用的无缝互联,进一步强化了车家协同的智能化体验。
“AI+工业”:效率和质量的质变飞跃
在工业应用领域,西门子首次在中国公开展示其 Industrial Copilot智能体系统。该公司表示,该系统通过融合大语言模型与西门子跨行业知识,能自主执行复杂工业流程,已在其自有工厂及全球客户项目中应用,并预计可为客户提升生产效率最高达50%。
图源:西门子
西门子称,Industrial Copilot已从被动响应用户查询的助手,转变为能主动感知、分析、决策并执行完整工作流程的智能体。该系统采用独特架构,将用户交互界面与后台执行智能体分离。其智能体配备协调器模块,可灵活调用专业化工具或协同其他智能体完成任务,用户保留对任务委托的最终控制权。
据现场演示及公司介绍,工程师通过语音指令下达“增加新订单”任务后,系统可自主调度生产线资源,完成从订单输入、需求预测、设备调控到物流调度的全流程。 过程中智能体自主操控机械臂执行分拣、装配,无需额外编程。该系统目前已整合至设计(NX CAD)、规划(生成式AI分析)、工程(TIA博途平台生成PLC代码)、运维(Insights Hub平台)及维护(Maintenance Copilot Senseye)等工业环节。
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支持企业在关键场景中应用智能体技术的政策导向。
据西门子透露,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0家企业部署了Industrial Copilot,广泛应用于设备安装、程序调试、故障排除等多个场景。该系统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根源,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及控制代码,将原本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缩短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对此,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表示:“工业AI和消费级AI一样,正从“能说会写”迈向“能行动,会工作”。但与消费级AI不同的是,工业AI扎根于产业命脉,深度渗透制造业的毛细血管,带给我们的是效率和质量的质变飞跃。”
小结:行业应用馆只是WAIC 2025这场技术盛宴的一隅,在这里从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与人形机器人,到通信领域的算力协同与智能服务,再到工业制造中的效率革新与质量飞跃,无一不在体现着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千行百业,且正在从“单点突破”升级到“系统级能力”。未来,相信随着AI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普及,各行各业将迎来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