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周报 | 任正非与尹同跃会面;曹德旺卸任福耀玻璃董事长


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发生?
奇瑞尹同跃与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会面
10月17日,智界产品总监“智界海蓝天”在微博上分享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的合照,并配文称:“一个更强大的智界蓄势待发,未来可期。”
图片来源: “智界海蓝天”微博
另在当日稍早些,“智界海蓝天”发文“9!”,有媒体称,结合尹同跃与任正非此次会晤来看,此举预计在暗示华为与奇瑞的合作进入深度绑定的新阶段,同时智界的9系新车将至。
今年8月7日,奇瑞与华为终端在深圳正式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尹同跃共同出席。伴随此次签约,智界品牌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核心升级涵盖三大战略部署:
研发重投入:未来将投入超100亿元研发资金,并组建5000人专属研发团队,重点强化智能驾驶、三电技术等核心领域优势。研发体系布局同步扩容,依托上海与深圳双设计中心注入前沿设计语言,并在芜湖罗兰小镇建设对标华为“松山湖”的专属研发基地,形成多地协同创新网络。
而新成立的智界新能源公司将实现“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作,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用户服务的全链条。华为深度赋能超级工厂,通过工业机器人、AI视觉检测及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系统,实现冲压、焊接、涂装工序100%自动化,整装环节质量参数实时监控,产能达每分钟下线一台新车。合作分工进一步明确——华为主导运营体系,奇瑞内部将智界列为“第一优先战略项目”并全力配合。
盖世点评:奇瑞华为高层会面,既是智界2.0合作的深度推进信号,也为后续一系列布局注入确定性,而“9系新车”,或将成为检验双方协同成效与市场把控能力的关键试金石。
理想与欣旺达成立电池公司
根据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立国,注册资本3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图片来源:天眼查
关于理想汽车与欣旺达共同成立电池公司的消息,早在今年9月就已确认。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信息显示,欣旺达动力与理想汽车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
理想与欣旺达之间的合作最早可追溯至8年前。2017年,欣旺达动力与理想汽车在研发、质量、制造、交付、客户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2022年,随着销量的持续扩大,对动力电池需求上涨,理想汽车和欣旺达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理想汽车关联创投公司重庆车之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向欣旺达动力增资4亿元,持股2.14%。
欣旺达港股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理想汽车为欣旺达前五大客户之一,贡献营收占比为5.8%。
理想汽车也与另一电池企业巨头宁德时代保持紧密合作。今年9月,双方签署了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拓展国内外业务,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三元锂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
盖世点评:理想与欣旺达合建电池公司,是主机厂深化供应链绑定的关键落子,既通过合资掌握电池生产主动权,也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形成互补,强化供应商保障体系。
曹德旺辞去福耀玻璃董事长职务,其子曹晖接棒
10月16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称,为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性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向公司提交了辞去董事长职务的报告,但曹德旺在辞任公司董事长职务后仍作为公司董事继续履职,曹德旺仍担任部分子公司的董事、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按照公告,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的相关规定,自公司收到曹德旺辞去董事长职务的书面报告之日起,其辞职报告生效,并视为其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之职务。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截图
公告显示,福耀玻璃第十一届董事局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选举曹晖为公司第十一届董事局董事长,同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曹晖即日起辞去副董事长职务。曹晖担任公司董事长暨法定代表人、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的任期为自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十一届董事局任期届满之日止。
此外,福耀玻璃第十一届董事局第十次会议已审议通过委任曹德旺为公司终身荣誉董事长。今后,曹德旺将以终身荣誉董事长、第十一届董事局董事、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及董事局薪酬和考核委员会委员身份,继续为其战略规划与长远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盖世点评:80岁曹德旺卸任福耀董事长,是企业治理迭代的必然,至于曹晖接棒后能交出怎样的答卷,仍需后续观察。
富士康收购采埃孚子公司股份计划陷入停滞
据外媒报道,相关文件显示,富士康近两年来试图收购采埃孚集团旗下子公司股份的计划,已于上月陷入停滞。原因是双方在估值预期上存在巨大差距,且该子公司的债务规模高于预估。
图片来源:富士康
富士康的收购尽职调查结果对外披露数天后,采埃孚集团便于10月宣布,将放弃拆分其动力传动技术子公司——Division E的计划。
采埃孚Division E部门专为汽车行业生产电动、传统动力及混合动力系统。富士康原本考虑收购该事业部部分股份,作为其拓展电动汽车业务的一环。
一位了解此事的采埃孚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目前采埃孚正与富士康及其他意向方商谈,计划围绕Division E事业部的特定产品开展合作。
摩根大通作为富士康的交易顾问,曾为其撰写一份文件。文件显示,尽职调查估算采埃孚Division E部门的估值在15亿至25亿欧元(约合17亿至29亿美元)之间,远低于此前35亿欧元的预估。
更关键的是,摩根大通这份文件指出,尽职调查完成后发现,采埃孚Division E部门的股权价值为负数,而此前预估这一数值为13亿欧元。
据路透社报道,文件中财务调查结果的页边空白处有一条评论写道:“若股权价值为负,则不会达成交易。”因此,富士康的收购计划陷入停滞。
摩根大通的文件还指出,采埃孚集团因过往收购积累了高额债务;而富士康的尽职调查显示,采埃孚Division E部门的净债务达41.77亿欧元,比预期高出近90%。
文件还显示,Division E债务估值上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事业部新增了9.447亿欧元的养老金负债。
尽职调查的结果与交易的停滞,可能会给富士康拓展电动汽车业务的雄心蒙上阴影。该公司此前认为,电动汽车业务是其未来重要的增长引擎。
对于上述报道,富士康以及采埃孚集团未回应置评请求,摩根大通也拒绝置评。
盖世点评:此次收购搁浅难免影响富士康的电动化推进节奏,也使采埃孚的业务瘦身计划面临一定延缓,未来双方若转向细分领域合作,或不失为有效破局方向。
辰致集团与本特勒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
10月15日,辰致集团与本特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共同出资设立新合资公司,具体由辰致集团所属企业四川建安承担实施,业务从传统底盘结构件拓展至底盘模块化系统、热成型电池盒及车身结构件等高技术领域,打造中国领先的智能底盘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平台。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四川建安成立于1965年,专注汽车传动与底盘系统研发生产,具备省部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实验验证能力,客户包括长安、吉利、奇瑞、上汽、赛力斯、一汽、东风等主流整车企业。近年来,四川建安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本特勒集团成立于1876年,是全球汽车底盘结构件、热成型技术和轻量化设计的领先企业,客户涵盖大众、宝马、奔驰等全球主流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高强度结构件领域积累深厚。
根据备忘录,双方拟在成渝地区新设合资公司,业务将涵盖:
高端底盘结构件与模块化系统:包括副车架、控制臂、悬挂系统总成,实现轻量化与高精度制造。
电池盒系统:开发高安全性、高集成度的热成型电池盒,强化抗冲击、防火与热管理性能。
热成型车身结构件:生产A/B柱、门环、门槛梁、防撞梁等关键安全部件。
底盘一体化模块:探索“底盘+电池+车身”融合设计,推动滑板式底盘技术落地。
新合资公司将整合双方技术与研发资源,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共研、市场共享”;同时,现有合资公司本特勒建安将打造先进智能工厂。
盖世点评:辰致集团与本特勒合资合作,既是技术与市场的互补,更是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升级技术能力的双赢选择。
奥托立夫与中汽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月14日,奥托立夫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在上海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动中国及全球汽车安全标准与创新。此次合作将汇聚双方能力,建立一个整合国内与国际的服务体系,以识别并提升所有在中国生产车辆的安全标准。
图片来源:奥托立夫
该合作将涵盖研发、测试、认证与标准校准——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研发与全球扩张提供技术支持。合作将集中在四个关键领域:安全技术联合研究——通过质量与创新推进下一代安全系统;测试与认证支持——提升安全验证流程的效率与可靠性;国际业务发展——以世界级安全支持中国整车厂全球化扩张;公益与可持续发展倡议——通过联合倡导与创新,推动更安全的出行与可持续发展。
中汽中心在产品测试认证以及前瞻性研发方面的优势将在此次合作中发挥作用。该合作还旨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优化利用国内和国际研发资源。通过结合区域、产业和技术优势,奥托立夫和中汽中心将共同推动创新,并为汽车安全设定更高标准。
盖世点评:奥托立夫与中汽中心合作,打通“国际安全技术+国内标准认证”链路,既为中国车企提供全球化合规支持,也将本土实践反哺至汽车安全标准制定中。
伟巴斯特将在德国再裁员300人
据外媒报道,近日,汽车天窗系统供应商伟巴斯特(Webasto)表示,计划在德国再裁员300人。
伟巴斯特首席执行官Joerg Buchhei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汽车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我们打造更精简、成本效益更高的组织架构,降低复杂性并加快决策流程。这是我们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该公司最新一轮裁员将主要影响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吉尔兴(Gilching)和施托克多夫(Stockdorf)工厂的行政及管理岗位。
图片来源:伟巴斯特
伟巴斯特公司表示,此次裁员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完成。受影响员工将获得加入过渡公司的机会,最长可在过渡公司工作12个月。
Buchheim称:“人事调整是我们组织架构重组的必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一步对我们而言并不容易,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形势,这一举措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供应商已于今年4月宣布裁员650人,作为其重组计划的一部分。算上此次裁员,到今年年底,伟巴斯特在德国业务范围内的裁员总数将达到约950人。目前该公司在德国全国范围内的员工人数约为3,700人。
今年1月,伟巴斯特启动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今年3月,Buchheim与负责重组事宜的董事会成员Johann Stohner共同接管了伟巴斯特的管理工作,他面临着削减10亿欧元(约合11.5亿美元)公司债务的挑战。
盖世点评:伟巴斯特德国裁员不过是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收缩与历史债务压力下,正陷入“降本求生”与“转型投入”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