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电解质技术 使锂金属电池充电12分钟即可行驶800公里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电解质技术,从而解决了锂金属电池中长期存在的枝晶问题,开启电动汽车(EV)电池技术新时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续航里程上限为600 km,而这种新电池单次充电即可实现800 km的续航里程,使用寿命超过30万公里,并具备仅需12分钟的超级快充能力。
(图片来源:韩国科学技术院)
这项技术由前沿研究实验室(FRL)的研究团队(该项目由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Hee Tak Kim教授与韩国电池制造商LG Energy Solution联合开展)开发,被称为具有“抑制粘附特性的新型液态电解质”,可大幅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性能。相关论文发表于期刊《Nature Energy》。
锂金属电池用锂金属取代了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部件石墨阳极。然而,锂金属存在“枝晶”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枝晶是在充电过程中于阳极表面形成的树枝状锂晶体,会对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枝晶现象在快速充电时会显著加剧,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这使得开发可支持快充的锂金属电池面临挑战。
FRL联合研究团队发现,锂金属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形成枝晶的根本原因在于,锂金属表面的界面内聚力不均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抑制内聚力的新型液体电解质”。这种新型液体电解质采用对锂离子(Li⁺)结合亲和力较弱的阴离子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锂界面的不均匀性,即使在快速充电条件下也能有效抑制枝晶生长。
该技术克服了现有锂金属电池充电速度慢的问题,同时保持高能量密度。即使在快速充电条件下,它也能支持长续航里程,并保持稳定运行。LG Energy Solution首席技术官Je-Young Kim表示:“通过FRL的平台,LG Energy Solution与KAIST长达四年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成果。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题,在下一代电池领域创造最佳成果。”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Hee Tak Kim表示:“这项研究通过了解界面结构特性,为克服锂金属电池技术难题奠定了关键基础。它成功克服了锂金属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