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新技术 > 大众汽车推动电动汽车和可持续交通研究

大众汽车推动电动汽车和可持续交通研究

盖世汽车 刘丽婷 2023-07-20 17:09:25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美国(Volkswagen Group of America)在美国加强其汽车研究,以进一步加速电动汽车和可持续交通创新。该公司将不断与全美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战略研究,并促进与大学和联邦研究机构的共同创新。

在田纳西州(Tennessee)诺克斯维尔(Knoxville),大众汽车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正在与田纳西大学(UT)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合作,推动应用材料科学的发展。在创新中心,联合研究团队致力于在汽车轻质复合材料、可回收内饰材料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面取得突破。

美国大众.jpg

图片来源:大众

大众汽车创新中心于2020年开业,位于诺克斯维尔切罗基农场(Cherokee Farm)的田纳西大学研究园,该地区因研究设施集中而被称为“材料谷(the Materials Valley)”,包括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VWGoA也与ORNL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大众汽车研究人员、UT大学教师和博士生以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将共同推动应用材料研究的研究和创新。

创新中心团队负责领导以下关键项目的研究:

  • 人工智能优化的材料结构可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大众汽车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材料结构以减轻车辆重量,这有助于增加电动汽车(EV)的续航里程。作为第一个试点,该团队选择了钢框架来容纳电动汽车电池组,并保护其免受物理影响。

  • 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的新材料结构。通过在UT的高性能计算集群上运行具有多达数百万个参数的深度学习算法(即人工智能),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微型金字塔形状的模块化重复结构。该结构可以用液体树脂3D打印而成,可承受自身0.15磅(68 g)重量的30,000倍。新创建的框架最多可减轻60%的重量。硬核耐用性测试表明,该结构在能量吸收方面远超传统的钢框架,是一种轻质但超坚固的替代结构。

  • 用于可回收汽车内饰部件的纸基材料。UT大学可再生碳中心(Center for Renewable Carbon)团队正在开发汽车内部塑料部件和箔片的可回收替代品,且研究重点是纸。该团队已获得技术专利,可将纤维素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预成型和热压成耐用内饰部件(客户期望的)。

    这些纸基复合材料不仅可回收,还可以转化为各种内部形状和尺寸,包括背光和环境光选项。该团队还创新添加了各种纹理和颜色,因此车辆内饰设计师可以获得更高灵活性和创作自由。

    目前,大众汽车品牌正致力于将这些纸基内饰部件纳入未来车型系列中,并支持其以行业规模生产。

  • 用于轻量化车辆部件的新型纤维复合材料。大众汽车团队与UT共同启动了轻质材料研究,使用片状模塑料(SMC,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重新打造了2020款大众Atlas的升降门。事实证明,新型升降门比传统金属版本轻13磅(重量减轻超过35%),有助于增加电动汽车和内燃机驱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此外,与传统材料相比,替代复合材料升降门不需要改变装配顺序,这意味着这些组件适合大批量生产。

    该团队的部分突破性研究目前已应用于汽车生产。宾利和兰博基尼在宾利欧陆(Bentley Continental)和兰博基尼Aventador上采用了这些新材料和成型工艺。诺克斯维尔研究团队还启动了新研究项目,探索皮卡车床和坚固部件的轻量化选择。

    近日,大众汽车和UT大学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完善了成型工艺和方法,以优化耐用性、质量和设计选项。例如优化纤维基体界面,这一过程称为“施胶(sizing)”,本质上是为纤维创造最光滑、最耐用的涂层。

  • 无线电动汽车充电概念。大众汽车团队已获得独特的线圈和充电板设计专利,采用碳化硅材料,以优化充电速度和安全性。大众汽车团队旨在使电动汽车充电可以像停进普通车库一样简单舒适。

在碳化硅逆变器的首次早期试验中,该原型系统显示出高效率。借助大众汽车在车辆电力电子方面的专业知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高功率无线充电方面的能力以及UT在电力电子优化方面的知识,研究团队已经能够将该原型的充电功率水平从早期的6.6kW原型提高到120kW,未来还计划达到300kW。

大众汽车诺克斯维尔创新中心致力于为全球大众汽车集团更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做出贡献,包括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贝尔蒙特(Belmont)、德国沃尔夫斯堡(Wolfsburg)、中国北京、新加坡、特拉维夫和东京的创新中心。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