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市场品牌及产品众多,究竟该如何选择?
作为智能汽车重要显示窗口,HUD凭借便捷、安全的交互(可以直接在驾驶员视野正前方显示导航、车速等核心信息),正逐步替代智能仪表,在新车上的装配率快速攀升。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HUD标配搭载量约为135.8万套,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56.4%,渗透率约为14%(去年同期不足10%)。而车企对HUD产品的重视度亦日渐提升,蔚来、小米、理想、奇瑞、极氪、宝马等诸多品牌核心车型中均有配置。
理想L7车载HUD效果展示图(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然而,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最为现实的一点是,HUD产品从主要呈现形式和基础部件构成上来看,基本大同小异。然而,目前市场上品牌和产品不断增多,鱼龙混杂,这给车企和消费者的评判和选择增加了较大难度。一旦选择不慎,让消费者产生心理预期落差,或出现安全问题,车企品牌甚至整个市场都会受到波及。
那么,评判HUD优劣的核心要素有哪些?选择不慎会出现哪些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对HUD产品最在乎的点有哪些?围绕以上问题,盖世汽车近期展开了相关调研,并与部分车企及国内HUD头部技术提供商进行了交流探讨,具体梳理如下,供行业参考。
市场瞬间爆红,缺乏规则约束
事实上,HUD并非是一件新鲜事物。该技术最早源自于军用航空领域,主要功能是把关键信息如空速、导航、准星、目标等数据投影在驾驶员眼前上,形成不必低头的显示,故称抬头显示,以减少驾驶员视线分散。上世纪80年代,这一技术被引入汽车领域,但因产品成熟度和价格原因,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直到近年,在智电汽车大潮的推动下,叠加产品功能和供应链能力的提升,HUD产品才终于迎来转机,市场接受度快速提升,且标配车型探至20万元以内。
可以说,HUD虽然沉积已久,但市场是在短期内突然爆火的。因此到现在为止,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去约束和评判。这使得不同厂商的HUD产品在显示内容、清晰度、位置、尺寸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比如使用过程中出现“眩晕、眼睛疲劳”等问题。此外,在一些信息平台上,经常会看到车主投诉HUD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显示延迟、花屏、烧屏、杂散光等故障,这也对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以上截图来源于网络
此外,从目前市场上两大HUD核心技术来看,W-HUD依旧是主流,但AR-HUD目前增量迅猛。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乘用车市场AR-HUD标配规模累计达35.9万套,同比增幅高达616%。然而,行业对该产品的定义依旧较为模糊,这也导致市场上出现伪AR-HUD产品的存在。
“部分企业为了宣传,在W-HUD的基础上叠加些许AR虚拟效果,就将其称作AR-HUD。这其实是在误导消费者,长此以往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一位行业人士向盖世汽车吐槽到。因此,无论是产品定义还是技术标准的设立亟待完善。
对于以上现象,盖世汽车对江苏泽景产品专家孙孝文先生进行了专访:“实际上,国际上测量HUD的标准是有的,但因为行业针对一些技术标准、产品定义等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并没有强制。目前随着产品上车量迅速攀升,行业标准急待完善和统一。”
据他介绍,目前包括泽景在内的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参与和推动《乘用车抬头显示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起草和完善。据了解,11月底,轻型汽车前方视野辅助系统标准起草组2024 年第二次会议在扬州举办,该会议由泽景承办,重点围绕国家标准《轻型汽车前方视野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草案进行了详细讨论,进一步推动标准的规范和完善。
标准缺失下,用户保障成重要评判标尺
任何标准的设立,除了约束生产者和销售者外,最终的导向往往是保障终端用户的利益。在盖世汽车调研中,用户对HUD显示效果有一定的期望,画面清晰度、导航和自动驾驶功能是用户最看重的体验要点。当中,约有84%的用户希望HUD能够提升画面清晰度。
对于此,孙孝文先生指出,目前行业对HUD的评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当中,显性评测也即是上述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的,指标包括画面的尺寸、画面的稳定性,图像清晰度/分辨率、色域的饱和度、明暗的对比度、视场角(FOV)、视觉信息距离(VID)等,还有就是是否在合理的位置等。
在显性评测方面,通常车企将市场上不同的产品拿来对比,很容易就能判别和选择。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一些产品经过不断地创新优化,已达到较高标准。
泽景的第三代W-HUD便是其中代表,其诸多参数指标及呈现效果,广受市场认可,目前已配置在小米SU7车型中。 具体呈现如下:
1. 大尺寸显示,56英寸的画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显示内容;
2. 超宽视角,10°×3.6°的超宽视角,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轻松地查看信息,不必过多转移视线;
3. 高亮度和高对比度,最大亮度13000nit,对比度1500:1,确保HUD显示内容在强光和逆光等各种驾驶场景下均能清晰可见;
4. 全向移动,HUD可以上下、左右、旋转全向移动,用户可精确匹配自己的需求调整显示位置;
5. 超稳定的画面,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眼盒中各处始终如一的高保真画面。
视频来源:网络
隐性评测相对较为复杂,而且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一点不小。包括阳光倒灌、显示延迟等,需要通过实测、验证获取。
此外,显示技术的应用以及成本也是车企考量的重点。HUD的关键技术壁垒主要在PGU(图像生成单元),目前该技术路线主要有TFT-LCD、DLP、LCoS、MEMS-LBS四种,当中TFT-LCD由于技术成熟,且成本相对较低,是现阶段主流,但该方案同时也存在亮度低、清晰度有限、升温快等问题;DLP散热性好、耐用,不过成本较高;而LCoS分辨率高、功耗低、可避免阳光倒灌。这就要求供应商既要覆盖多种技术路线,又要在每条路线和细节上踏实钻研,以满足车企的多样化需求。
总的来看,HUD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PGU、光学显示、软件算法等,市场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
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自主品牌跃起
从目前市场来看,多数涉及安全和体验感的汽车产品如音响、轮胎、电池等,品牌效应会比较显著,因此品牌的选择也是车企和消费者未来考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曾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中,HUD多匹配在外资豪华品牌车辆上,技术也被国外供应商所垄断。而今,风向已然发生180°逆转。我们看到,HUD搭载对象目前主要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自主新品牌搭载HUD的销量占比已达79%,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如理想、小米、蔚来等对其青睐有加,且新车所搭载的HUD无论是功能还是成像质量,均超过了传统豪华品牌汽车。
更为欣喜的是,从现阶段配套供应商来看,本土品牌是推动HUD快速上车的核心力量。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上半年在乘用车HUD供应商装机量Top10中,本土企业占据了7席,合计市占率接近80%,其中仅TOP3企业占比就接近50%。可以说,本土企业是HUD上车普及的中坚力量。
以行业“黑马”泽景为例,该司近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走高。2021年,占有市场6%的市场份额,2022年占有率提升至12%,2023年则达到了18%。客户包括蔚来、理想、红旗、小米、长安、吉利,奇瑞等诸多本土车企,同步也赢得了多个国际一流车企的认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自4月初开始交付,过去几个月销量节节攀升,至10月交付量已经超过了2万台。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预测,今年小米汽车整体销量约在12万辆左右,这意味着接下来泽景HUD的装机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公司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资料显示,自2015年成立以来,泽景累计已经披露了9轮融资,截至目前已完成了D+轮融资。另近期,在经过多方评选后,获得了盖世汽车“金辑奖-最具成长价值奖”。
在谈及企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时,孙孝文表示:
首先,泽景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淀和迭代,目前已形成涵盖光学、软件、结构及电子等多学科的HUD研发技术团队,并获得核心知识产权208项。产品方面已经做到稳定的输出和保障,质量管控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上乘,连年获得多个主机厂的质量奖项。拥有CNAS认证的自主实验室,综合能力居于前列。
其次,公司产品比较丰富。当中,W-HUD产品广受市场认可,AR-HUD方面也已做了充分准备。
资料显示,泽景所研发的同轴双焦面AR-HUD有两个虚像面,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增加了视场内的立体感,降低了原有AR-HUD在显示部分基础信息时对驾驶员不适的影响。此外,该产品通过独有的local dimming技术,解决了HUD的低对比度、暗环境干扰视线的通病,提升产品对比度与饱和度,能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泽景AR-HUD效果展示图(视频来源:泽景)
此外,HUD核心部件PGU模块目前市场上技术路线众多,泽景可以提供从TFT到DLP等诸多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公司一直比较重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结合市场现实所需进行前瞻技术研发,逐步拓宽产品领域。除了HUD外, 我们的产品还覆盖CMS、透明A柱、透明窗口显示等。这些将会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综上来看,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在技术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及早储备,当HUD市场风口到来时,泽景等技术提供商,才能抓住机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HUD增量空间可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HUD市场规模将超过86亿元,2030年有望进一步接近160亿元。百亿增量空间,对于赛道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成长机会,接下来就看各个品牌的持续输出能力和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