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供应链 > 对话海力达沈俊豪:新能源转型已初有成果,

对话海力达沈俊豪:新能源转型已初有成果,未来两年会成为主流参与者

盖世汽车 2022-03-25 07:00:00
分享

无论是被动求生,还是主动思变,汽车零部件企业们近几年陆续开启了转型突围战,而新能源是毋庸置疑的重要方向。事实上,对于一些较早踏上新能源转型之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转型已初有成效。

近日,海力达CEO总助&全球新技术战略与执行总监沈俊豪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就透露,海力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相关产品目前在国内外均已有订单,且仍有一些潜在订单在积极洽谈推进,另外氢能相关产品在国外也已获订单,国内的订单也即将达成。

James Shen.jpg

海力达CEO总助&全球新技术战略与执行总监;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他还表示:在上述领域,海力达现在还只是一个新来的参与者,但是基于我们的技术、价格和质量,未来两年海力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主流的参与者。

很显然,面向未来,海力达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势必离不开海力达此前便已确立的转型逻辑、当前已取得的业务进展以及持续推进的前瞻规划。

转型逻辑:瞄准热门板块,厘清自身优势,完善产品架构

尽管有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转战新能源,但具体涉猎的领域则多有不同。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力达将目标瞄准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以及氢能板块。

官方资料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领域,海力达提供制冷剂侧产品,如电子膨胀阀(eXV)和大口径流量阀,另还开发有冷却液侧产品,包括用于控制和分配冷却液的阀门技术以及热管理模块;在氢能板块,海力达则提供供氢侧的高压瓶阀、进氢开关阀、比例控制阀、排气和排水阀以及氢气供给模块等。

图片1.jpg 

海力达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制冷剂侧及冷却液侧产品;图片来源:海力达

而之所以选中这两大板块,海力达显然有着自身的逻辑。

据沈俊豪透露,早在2017年,海力达就看到了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基于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电动化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与此同时,CASE,也即 Connected(互联汽车)、Autonomous(自动驾驶)、Sharing(共享)、Electricity(电动化)概念火热,海力达也在思考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哪个更适合自己,“我们认为,电动化离我们更近一点,而自动驾驶则离我们太远。”

不过海力达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电动化。沈俊豪表示:“电动化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清洁。当时虽没有提出碳中和这一概念,但我们已经看到,行业要往减碳的方向走。所以对我们来说,从电动化到清洁能源是很好的一条路。

当然,这与海力达此前的产品逻辑亦相符。在切入上述两大板块之前,海力达主营发动机及变速箱相关产品,例如可变压缩比系统、变速箱控制阀等等。据悉,海力达是全球销量排名第三的可变气门正时供应商,也是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双离合变速箱阀供应商。而无论是可变气门正时还是变速箱电磁阀,均有节能减排之“功效”。因此海力达的新布局可谓是这一逻辑的顺延。

图片2.jpg

海力达内燃机和混动板块产品;图片来源:海力达

至于为何选择热管理这一细分领域,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业界周知,热管理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重要性突出。于动力电池而言,热管理是维持适宜的温度区间及均匀性的必要手段,而适宜的温度能够优化汽车的安全系数、性能及寿命。鉴于此,再加之海力达是一家在精密阀件方面非常有底蕴的公司,这便催生了新的产品线。

据沈俊豪介绍,海力达基于阀和热管理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思路,也即“把热管理相关的循环做得更好”,而这个循环无非两种:一种是用冷却液去循环,一种是用冷媒去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海力达提供制冷剂侧及冷却液侧产品的原因。当然,海力达在氢能方面的一些部署,同样是基于海力达阀的能力,再结合热管理的能力。

综合以上,海力达目前在纯内燃机、混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四个方向上均已有布局。沈俊豪表示:“我们整个架构已经很完整。”

他指出,海力达现有的产品,例如可变气门正时和双离合变速箱阀,是完全可以覆盖纯内燃机和混动汽车需求的,“未来在这些传统板块,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我们的能力,保证住供我们吃饭的东西,以支持我们顺利转型。”

而纯电动和氢能正是海力达的转型方向。“就这两大板块而言,我们最高的目的是节能减排,或者是往碳中和方向去逼近,当然也要符合整个新能源车的路径。除此之外,我们已经明确了要实现从阀到模块的拓展。”沈俊豪补充道。

初步成果:优势产品养成,订单持续增加,量产稳步推进

对于海力达来说,转型的逻辑显然是有了,而转型的逻辑对不对,则要看成果说话。目前来看,海力达的转型已初有成效。

一方面,海力达已“养成”核心优势产品,例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板块的电子膨胀阀、用于控制和分配冷却液的阀门技术等以及氢能板块的氢气供给模块等。

根据相关资料,通过制冷剂回路对电池进行主动冷却,是实现快速充电、发挥电池最佳性能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海力达电子膨胀阀通过制冷剂回路,精确地将制冷剂分配到电池回路电池冷却器中,可对这一冷却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该产品还能有效、精确地控制热泵和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通过量。

图片3.jpg

海力达电子膨胀阀;图片来源:海力达

海力达用于控制和分配冷却液的阀门技术,则可使电动汽车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环境条件或工况。阀门可精确地将液体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比如电池回路、电驱回路或者驾驶舱的加热或冷却。另外通过将多个阀门整合进模块中,可以打造紧凑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而热管理模块(除冷却液阀门外,它还集成了电子膨胀阀、热交换器和水泵)不但在安装空间和性能方面具有优势,还可为客户节省大量成本。

图片4.jpg 

海力达三通/四通水阀;图片来源:海力达

此外通过热管理与阀的能力结合,海力达还开发有极具优势的氢能产品,其中就包括氢气供给模块。据悉,该模块将压力控制阀、压力传感器和氢气再循环集成到一个模块中,两级开启可确保大流量范围的控制精度,同时通过模块集成减少了连接数,此外还具备轻量化的特点。

另一方面,海力达相关产品订单持续增加,产品开发及量产进度稳步推进。

以电子膨胀阀为例,据沈俊豪透露,目前海力达电子膨胀阀已经量产,“我们现在在国内和国外都已经有订单,而且一些非常著名的主机厂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现在商务进展也不错。”

另据其介绍,海力达也在筹备第二代产品-大口径的电子膨胀阀,以进一步拓展该领域订单。“之所以做大口径电子膨胀阀,主要是考虑,在整个热泵系统中,我们能够再替代一个电子膨胀阀和一个截止阀,这样可以让热泵更加高效、密封性更好、寿命更长。“

此外据了解,在冷媒方面,海力达除了做R134A和R1234YF的电子膨胀阀之外,也希望向R744进一步的拓展,目前相关样件已经出来,不久的将来也有望实现量产。

而在水阀方面,海力达目前有在做泄露非常低的盘式水阀以及单执行器的一些球阀。据沈俊豪透露,不管是盘式水阀还是球阀,海力达都尽可能在两年内推向市场。

他还提到,短中期海力达希望通过冷媒和水冷的部件进一步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到2024或2025年,海力达希望可以将这些产品集成,形成一个热管理模块,推向市场。

图片5.jpg

海力达模块化的热管理产品;图片来源:海力达

当然,海力达也在持续推进氢能板块的布局。盖世汽车了解到,从高压、中压到低压,从截止阀到阳极阀,这些都在海力达的考虑范围内,目前也都在推进的过程当中。

未来规划:多维发力,留下来,成为主流参与者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在取得初步成果之后,海力达已经在为后续发展蓄力。而除了产品维度的发力外,海力达还在做多手准备。

近两年业内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外资企业为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争相在中国设立设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甚至将全球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沈俊豪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事态,“我相信大家的想法一致,放在中国做这个事情是很有前途的。”

很显然,海力达也将中国视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竞技场。据悉,2021年初,海力达在中国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按照其规划,这一事业部很快就要达到近百人的规模。不仅如此,海力达在国内亦配备有相关的硬件、测试、制造、生产线等。由此可见海力达的发展决心。

另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沈俊豪还提到,软件重要性正在快速提升,“举例来说,现在软硬件有解耦化的趋势,以autosar为例,应用层与底层分离,不同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我们怎么样完美的去配合这一点,怎样做到即插即用,怎样在通信协议和接口上达到更高的标准,这些都需要一个非常好的软件团队。”

由此,海力达正加快软件能力的提升。“在硬件方面,我们已经有较强的基础,在软件方面,目前有了一些底子,但我们认为还不够,我们希望加强软件方面的能力。我们现在在欧洲和中国都要成立非常扎实的软件队伍,我们希望以国际化的标准把我们的软件团队打造起来。

海力达的多维发力,也侧面反映了新领域竞争的激烈。沈俊豪坦言,在海力达所踏入的新领域,竞争的态势比较激烈,不过海力达有信心留下来。“从下游车企来看,未来两年应该还会有一个大洗盘,然后只有那些比较强的可以留下来。我们认为,海力达完全有能力去面对那些相对优质的留下来的客户。”

“我们虽然是一家德国公司,但是我们整个公司,尤其中国团队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的架构非常扁平化和弹性化,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快。我相信,相比一些纯外企,我们有一些制度结构上的优势,而对比一些私企,我们在技术或流程的把控上有一些独到之处。这两方面能力的结合可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沈俊豪补充道。

综合来看,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海力达正扎实稳进,谋求华丽转身。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海力达未来两年目标成为新领域的主流参与者。至于其后续表现是否能如其预期,我们拭目以待!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