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行业 > 裕隆集团回应纳智捷退出大陆:纯属媒体臆测

裕隆集团回应纳智捷退出大陆:纯属媒体臆测

盖世汽车 冯凉爽 2020-06-19 17:51:11
分享

日前,有台湾媒体报道称,裕隆集团正在筹划新一轮缩减开支转型计划,其中一部分是将纳智捷退出大陆市场。东风汽车与裕隆集团已就纳智捷退出内地市场一事达成共识,双方正在商讨具体操作细节。

6月19日,盖世汽车从东风裕隆方面了解到,裕隆集团已就此事发布声明。声明称:“对于媒体报道裕隆东风达共识纳智捷退出中国内地,纯属媒体的臆测,裕隆集团持续朝向开放平台策略转型,自主品牌也重新调整策略。大陆市场策略调整方向与股东方商议中;纳智捷未来在开放平台中持续发展。”

6月18日,东风汽车新闻发言人秦捷就“纳智捷退出中国大陆”一事称:“股东双方正在探讨东风裕隆的发展,目前没有解决方案。”

从裕隆集团和东风汽车对该事件的态度来看,两者都没有正面肯定“纳智捷退出中国大陆”的传言。不过,东风裕隆近年来深陷经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技术落后是衰败的主因

资料显示,东风裕隆成立于2010年,由东风汽车公司和台湾裕隆集团合资而成。合资公司成立后引入了裕隆自有品牌纳智捷。2011年,东风裕隆位于杭州萧山工厂的第一阶段生产线建成,于当年4月份批量生产,初期投产一款SUV、一款MPV和一款轿车。

从东风裕隆成立之初到2019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其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时刻。这个时间节点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东风裕隆年度销量达到6万台,是其成立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此后,东风裕隆在销量上便走起了下坡路,2016年销量为4万台,同比下滑3成以上。2017年后,东风裕隆因为惨淡的市场表现,已经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越来越被边缘化。

image001.png

东风裕隆从成立到没落,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技术薄弱,产品力匮乏,油耗高等,常常被业内提及。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纳智捷品牌进入中国大陆的时间非常好,因为2011年恰逢中国SUV市场爆发的初期,此时的纳智捷可以享受巨大的SUV市场红利,但由于后期没有建设强大的产品技术研发体系,导致产品基础技术推进速度相对缓慢,最后因为高油耗等原因被市场抛弃。

image003.png

纳智捷锐3(图片来源:纳智捷官网)

事实上,2015年出现一波销量高潮后,东风裕隆之后推出的产品如纳智捷锐3、纳智捷优5,在设计上还是比较讨年轻人喜欢的,只是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在消费升级趋势下错失了市场先机。

裕隆集团整车业务被迫转型

近几年,裕隆集团的整车业务也在日益衰落。数据显示,2015-2017年,纳智捷在台湾的年销量还能维持在1.5万台左右,到了2018年则下滑至9,448台,2019年为4,177台。从这一销量数据来看,东风裕隆纳智捷的衰落路径几乎与台湾裕隆保持一致。

崔东树指出,“台湾的市场规模无法培育出规模大的车企,2018年之后,台湾裕隆在台湾销量整体缩减,也影响到了大陆的产品,使其技术提升相对缓慢。”

整车业务的衰落促使裕隆集团主动转型,寻找其他可靠合作伙伴。今年3月,裕隆集团与鸿海科技集团达成合作,计划共同推出整车研发设计、开放平台等。报道称,新成立公司的资本总额为新台币155.76亿元,由鸿海和裕隆共同出资成立,两者分别持股51%和49%。“双方以互补优势抓住EV电动车市场的潜在商机,提供整车研发、开放平台共用化及生态系服务。”

台湾裕隆整车业务调整后,预示着纳智捷品牌将迎来新的发展。东风裕隆在回复盖世汽车纳智捷退出中国大陆一事的问询时也表示:“纳智捷在资产减损后,未来将以轻资产的形式,与鸿海合资公司的开放平台中持续发展。”

看来,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纳智捷接下来的命运将被重塑。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