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数据分析 > 2019年1月国内轿车市场销量分析: 日系四连

2019年1月国内轿车市场销量分析: 日系四连涨 南北大众跌

盖世汽车 陈丽芳 2019-02-22 08:51:58
分享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数据,2019年1月,乘用车市场销量201.9万辆同比下跌16.5%。国内轿车销量100.1万辆,同比下跌13.9%,跌幅收窄,市场份额为49.6%。(1月产销查询)

日系同比持续上涨(1月产销查询)

1.jpg

分派系来看,在国内车市整体遇冷的情况下,日系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派系,且连续四个月都呈正增长,其中一半车型都为正增长,雷凌同比增长90%至26,681辆,思域同比增长近50%至24,374辆,飞度和凯美瑞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1月销量分别为14,232辆和19,720辆。

德系同比下跌22%,其中速腾、迈腾、高尔夫跌幅都在50%以上,同比减少万余辆。迈腾在中型轿车中一直销售较好,但1月销量同比高达58%的下滑,仅售12,398辆,迈腾与雅阁、凯美瑞等车型竞争较为激烈,但随着雅阁、凯美瑞等车型换代上市,迈腾倍感压力,迈腾今年也将迎来中期改款,新车预计在内外设计以及配置部分有较大幅度的调整,或将提升其竞争力,带来销量的增长。速腾1月销量同比下跌52%至16,587辆,全新一代速腾或于3月上市,整体沿用了海外版Jetta的设计风格。

自主品牌跌幅收窄,同比下跌2.8%,自主品牌中相对去年同期全新车型带来了6.7万辆的净增长,其中荣威i5燃油版销量19,262辆,缤瑞12,480辆。韩系轿车与SUV的微增不同,轿车大幅下滑,名图、领动销量同比减少万余辆。

A00级同比大幅增长(1月产销查询)

2.jpg

A00级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为新能源车型销量的增长,其中宝骏E100销量同比增长8,232辆,另外新增车型带来的销量增长达7,197辆。B级车同比减少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其中名图同比减少94%(同比减少11,235辆)至759辆;迈腾同比减少58%(同比减少16,899辆)至12,398辆。

C级轿车同比转跌,1月仅奔驰E级和红旗H7销量同比呈正增长,其余车型全部下滑,其中一线豪华品牌的奥迪A6同比减少3,977辆,宝马5系同比减少1,910辆,捷豹XFL同比减少94%至115辆。

紧凑型市场份额增加(1月产销查询)

3.jpg

紧凑型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5%,1月市场份额为63.9%,为近一年来最高份额,紧凑型轿车市场份额大,覆盖的人群广,细分市场被进一步细分。部分厂家依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在紧凑型轿车市场投放了多款产品。如长安第二代逸动及逸动DT、奇瑞艾瑞泽EX及GX形成价格高低段组合;价格区间较为重叠的车型则对目标人群加以区别,如价格区间几乎重叠的帝豪GL及缤瑞,后者则更面向年轻消费群体。尽管远景、帝豪以及帝豪GL已经布局三款紧凑型轿车,但吉利需要一款车来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缤瑞应运而生,市场进一步细分。

广汽丰田领涨(1月产销查询)

4.jpg

广汽丰田轿车1月同比增长75%至61,433辆,全系车型都实现了同比销量的增长,但2018年12月其轿车销量仅30,088辆,环比减少15,416辆,1月的大幅增长与12月批发量的大幅减少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日系的东风日产和广汽本田也实现了销量的增长,一汽丰田则同比下滑,主要是因为卡罗拉销量同比减少19%至37,711辆。

南北大众销量同比都在下滑,上汽大众同比下跌10%,而一汽大众同比下跌高达39%,一汽大众所有车型销量同比都在减少,其中迈腾和速腾同比较少高达35,186辆,高尔夫同比减少11,863辆。

一线豪华品牌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1月进入榜首,北京奔驰主要是因为奔驰A级销量的增长。

朗逸夺冠 速腾跌出榜首(1月产销查询)

5.jpg

1月TOP10中车型较上月有一定的变化,1月英朗、桑塔纳和雷凌进入前十,速腾、领动和荣威i5跌出榜首。

朗逸1月销量破5万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48%,创历史新高,朗逸PLUS的推出,很好的补强了上汽大众在A+级市场的实力,部分地区终端优惠较大,老款朗逸口碑的积累等原因吸引消费者购买。

1月英朗销售34,622辆,尽管三缸发动机成为不少消费者选车时的顾虑,但随着优惠力度的步步加大,目前4万多的优惠已经将价格降至8万多,还是让不少消费者愿意尝试。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