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益普索: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发展的困境

益普索: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发展的困境

盖世汽车网 2013-01-18 05:30:00
分享

自2004年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已有十多家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了汽车金融公司,其中,汽车厂商主导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有12家。然而,在这12家汽车厂商汽车金融公司中,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主导的仅有两家,即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和一汽汽车金融。

在合资品牌汽车制造厂商纷纷试水汽车金融的当下,自主品牌厂商行动却相对放缓,个中原因令人深思。益普索(Ipsos)认为,其实,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内外两大方面。

外因主要有两个:

一、汽车金融公司门槛相对较高

从当前最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来看,其中明确规定,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需拥有不低于80亿元总资产、不低于50亿元的年营业收入和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盈利等硬性指标。要满足这些硬性指标并非朝夕之功,若无多年积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内外竞争均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益普索(Ipsos)研究发现,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自身尚且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已腾不出资源来参与金融业务。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如中兴、华泰等,很轻易即被《管理办法》挡在门外。

二、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面临不确定性

虽然汽车金融市场近年取得了高速发展,同时尚有不小的成长空间。但应当看到近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内汽车市场繁荣的基础上,而目前来看,国内汽车销量虽连续多年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出行难、停车难、油价贵等全国性问题也在凸显,汽车销售的潜力呈边际递减的趋势。所谓唇亡齿寒,如果没有繁荣的汽车销售打底,汽车金融很难长期健康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战略布局。

从内因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受制于外因之《管理办法》的硬性约束,自主品牌厂商资金储备相对不足

自主品牌在制造与研发环节水平较合资品牌而言还有相当差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品牌厂商不得不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等更为紧迫的环节,因而,在汽车金融环节能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

二、自主品牌厂商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国内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规范化运作尚需时日,风险管理难度颇高。合资品牌厂商的金融公司,由于其外资品牌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的汽车金融管理经验,因此在运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具有天然的先行优势。益普索(Ipsos)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厂商独立开展汽车金融服务时间较短,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自主品牌厂商缺少足够的汽车金融服务人才

汽车金融业务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汽车厂商能否吸引信贷、营销、清算、风险管理等专业人才是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关键。

此外,《管理办法》对高级管理人员也有着严格的准入条件,自主品牌厂商大部分没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因而缺乏合适的金融人才。长期疲于应付外资品牌引致的激烈竞争,在汽车金融人才的储备方面,鲜有长远规划。

理论上,汽车金融能起到汽车销售的递增器作用,但在国内尚未规范化的市场,这一递增器的效果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益普索(Ipsos)看来,无论从资金实力、品牌实力还是人才储备来看,自主品牌汽车金融都不占据显著优势,因此作为新兵的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益普索大中华区汽车研究总监 叶盛)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