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链供需平台 ——
下载盖世APP

首页 > 资讯 > 新能源 > WNEVC 2020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尹航:“

WNEVC 2020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尹航:“十四五”移动源的管控要实现“三化”

盖世直播 2020-09-29 15:11:42
分享

2020年9月27-30日,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省海口召开,本次大会以“共克时艰、跨界协同、合作共赢”为主题,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障碍,加快推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由中国科协、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其中,在9月29日举办的“中重型车零排放”主题峰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发表精彩演讲。

银行.png

其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1. 通过实施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逐步淘汰老旧车,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结构得到了非常大的优化提升,排放总量也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2. 虽然排放总量得到了初步遏制,但VOC、氮氧化物现在还处于高位振荡,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也是我国“十四五”能源管控重点的一个方向。

3. “十四五”期间,我国对移动源的管控主要是实现“三化”:

一是减少公路客货运需求,从降低重型商用车使用出发,推动货运轨道化。

二是通过对使用过程的零排放,运输载运的电动化,分步推进电动化。

三是从存量车的污染减量出发,推动移动源的清洁化。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这个论坛,向大家汇报中国机动车排放现状和我们现在“十四五”规划管控的思路初步的想法。主要是三个分析。

先看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现状。

从近20年机动车汽车保有量和排放量发展趋势看,随着我们国家GDP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包括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都在大幅度增加,但污染物排放没有同比增长,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分别降低了43%、79%,碳氢排放水平跟2000年是持平的,但氮氧化物相比2000年增加了0.5倍。主要原因也比较清楚,主要就是2000年开始,我们引入了欧盟的排放标准体系,短短的20年里,排放标准已经走过了五个阶段,目前已经到国六。通过新车排放标准的实施、老旧车的淘汰,我们整个车队结构得到了非常大的优化提升,排放总量也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但要注意一点,跟臭氧跟颗粒物减排非常相关的两个前提,VOC、氮氧化物现在还是处于高位振荡,没有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是我们“十四五”能源管控重点的一个方向。

从国际比较来看,这是2018年的数据,我们国家汽车保有量是美国的85%,但氮氧化物排放是欧美的1.9倍,VOC排放量跟美国相当,是欧盟的2.5倍。也就是说我们尽管新车排放标准方面跟国际最先进的排放水平已接轨,但车队还不够清洁,主要是每个排放阶段,实施时间都比欧美落后四到五年,造成了排放量有些差异。

具体到论坛关注的商用车,2018年全国商用车2800万,占到当年汽车保有量的12%,但污染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分别占了整个排放量的88%、99%,也就是说,商用车特别是中重型商用车,是我们排放能耗影响最大的车辆类型,也是节能减排管控的重点,也是我们最应该推进零排放车辆使用的领域。

根据我们平台统计,2019年中重型商用电动车只生产了8万6千辆左右,只占了当年中重型车辆总数4%, 今年这个比例可能在进一步下降,只有2%。这里面又以公交为主的重型客车占比是大头,占了78%,货车只占了22%。考虑到商用车排放能耗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为了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还是服务于2035年建设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的实现,我们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中重型车商用车电动化的工作。

过去的两年,通过实施、落实蓝天保卫战的具体任务,移动源领域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协同减排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这是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的一个举措,也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质量、建设交通强国的一个必然要求。

交通运输行业从全社会来看,也是我们能耗排放大户,从长距离运输来说,水运优势很明显,推进公转铁公转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蓝天保卫战提出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措施以后,交通部在交通运输调整三年计划里,也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实施六大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实施九大工程,到2020年要把铁路的货运量提高11亿吨,水路货运量要提高5亿吨。到2019年,铁路货运量提升了6.3亿吨,基本完成了前两年的目标,水路是7.9亿吨,超额完成了任务。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前主要是聚焦长距离的运输,但实际短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也是大有可为。这是北京市的一个例子,北京市建筑用的沙石物料每年需求1亿吨,都是通过重型柴油车从北京周边沙石料矿区运到北京的。这些车辆每天大概5千辆要运进北京,再出去5千辆,每天一共1万辆。利用现有的铁路线建设环北京的铁路货场,两头通过新能源货车接驳,实现柴油货车替代。通过这样的措施,目前在密云有个微客(音)矿山,2千吨的沙石料的替代,未来随着1亿吨的替代实现,每年能减少北京市进出柴油车300万辆。这样减排效应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短距离运输的,除了公转铁、公转水,短距离运输方面,管道运输、管廊运输也是可的一个解决方案。湖州是南方水泥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水泥的产业集群,通过柴油车把水泥熟料每年1千万吨通过有货车转到小古镇,通过水运运到上海、杭州,过去每天有1千辆的柴油货车在路上跑,对道路安全、噪声污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8年,湖州建设了22公里的密闭式的管廊,实现全链的仓储物流运输,减少了柴油车使用。二期即将竣工,又修了13.5公里的管廊,从安徽广德到湖州长兴县,每天可以减少柴油货车500辆。

第二个措施就是推进车辆的零排放。蓝天保卫战里明确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增更新公交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是清洁能源,对港口、铁路货场等重点场所要求更新作业车辆,使用新能源车辆;另外,重点区域、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新增的公交车要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用的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的路权给了一些鼓励政策。

通过政策推动,这两年新能源车辆也取得了明显的一些发展,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了汽车保有量的1.5%,相比2017年新能源车的销量从2.6%提升到了4.7%,但比较遗憾,还是电动货车领域,2019年电动货车不管销售数量还是占比,都有一个下降,因为现在电动货车在中长距离的大宗货物运输方面,出的一些示范性项目,包括港口项目,还比较少,主要用于物流配送领域,由于新能源有路权优势,现在很多的物流配送企业(比如京东、顺丰、菜鸟联盟)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国接入新能源车辆接近30万辆,也有很可观的减排效应。

另外电动化发展的比较充分的一个领域,就是公交车。深圳是第一个提出全面公交电动化的城市,目前推广1.6万辆公交车,是全球首个全面实现公交电动化的城市,从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效益。目前根据蓝天保卫战的要求,重点区域,大型城市基本都能实现公交电动化。

第三个措施就是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对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协同减排都提出了要求,比如重型车,整车友好测试的时候排放应该符合国六要求,另外排放测试要同步报告二氧化碳、油耗信息。

以上这三项措施都是围绕商用车协同减排开展的工作。通过这些实践,结合“十四五”协同减排要求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十四五”移动源管控主要是实现三化:

一是减少公路客货运需求,降低重型商用车使用出发,推动货运轨道化。交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国家货运的追踪系统,分析物资供给需求,明确货运需求、流向,包括不同运输方式的可能的比例,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交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潜力,力争把铁路货运量从2019年的9%提高到2025年的15%,保证2030年能实现20%铁路货运占比的目标。除了货运轨道化,也在推进城际客运轨道化,成为城际客运的主导,让公路客运成为特定场景或是特定应用途径的补充。

二是通过对使用过程的零排放,运输载运的电动化,分步推进电动化。我们设想的一个目标,到2025年,重点区域的城市建成区的公交车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客车、包括轻型新能源货车销量占比达到20%,其他的销量占比达到10%。最后一个目标可能略显激进,还要进一步讨论。另外在上海、北京、海南这样具有地理优势或是经济优势的城市,优先开展应用场景的示范,逐步带动重型商用车的发展。

电动车的推广,需要解决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包括加大对充电站、加氢站、换电占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展试点。另外管理上要跟现有政策结合,一个是推进信息公开,另外从企业端入手,对车辆使用单位,尤其车队这样的企业,提出零排放车辆的使用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在绿色评价等管理措施上进行一定的限制,目前焦炭、钢铁这样的重点企业,必须80%以上的运输方式采用铁路或是水路,达不到的必须使用新能源车进行补充。

三是从存量车的污染减量出发,推动移动源的清洁化,包括全面做好老旧车辆的淘汰、提升车队结构,汽油车和摩托车VOC的控制,协同减排氮氧化物和VOC。

围绕三化的实施,“十四五”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更灵活的管理机制,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们国家的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现状,建立标准和管理体系,一是延续现有评价体系。另外采取更灵活的弹性方案,设立适当的计划,充分考虑新能源车的使用。

“十四五”是我们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期,我们移动源管控工作必须抓住“十四五”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管控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关注我们更多服务平台

添加社区公众号、小程序, APP, 随时随地云办公尽在掌握

联系我们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中文资讯 盖世汽车会议 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大学堂 Automotive News Global Auto Sources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7-2022 All Right Reserved.盖世汽车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69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影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